靜坐吐納功夫,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。因其對維系人民健康有著顯著的良效,所以數千年來,靜坐吐納功夫一直傳承不息。此方法更是古時廣大儒者與祈望得道成仙之高士的必修之技。
早在《黃帝內經-素問》中,對吐納導引就有了很具體的記載,書載:“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,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。”又講:“呼吸精氣,獨立守神,肌肉若一。”內經中的《遺篇刺法論》載有:“腎有久病者,可以寅時面向南,精神不亂思,閉氣不吸七遍,以引頸咽氣順之,如咽甚硬物,如此七遍后,餌舌下津令無數。”除《黃帝內經》外,《老子》、《莊子》等優秀典籍,對吐納導引之法都有過較為細致的講說。在這里與大家分享一下郭沫若先生的靜坐方法。郭沫若者(1892年11月16日—1978年6月12日),原名郭開貞,字鼎堂,號尚武,乳名文豹,筆名除郭沫若外,還有麥克昂、郭鼎堂、石沱、高汝鴻、羊易之等,中國現代作家、歷史學家、考古學家、政治家也。1925年前后,郭沫若先生寫過一篇題目為《王陽明禮贊》的長文。在文中郭沫若對王陽明的文治、武功,及政治貢獻做了概括,對王陽明的宇宙觀以及知行合一的倫理論也做了精彩的總結。并單辟一節,名為《靜坐》。文中也提到了他是如何從王陽明身上得到啟發,從而開始修習靜坐的因緣。文中講到:“我真正和王陽明接觸是八年前的事情了。民國三年正月我初到日本,六月便考上東京第一高等學校,因為過于躐等躁進的緣故,在一高豫科一年畢業之后,我竟得了劇度的神經衰弱癥。心悸亢進緩步徐行時,胸部也震蕩作痛!幾乎不能容忍。睡眠不安,一夜只能睡三四小時,睡中猶終始為惡夢所苦。記憶力幾乎全盤消失了。讀書時讀到第二頁已忘卻了前頁,甚至讀到第二行已忘卻了前行。頭腦昏聵得不堪,沉重得不堪,熾灼得如象火爐一樣。我因此悲觀到了盡頭,屢屢想自殺。民國四年的九月中旬,我在日本東京的舊書店里偶然買了一部《王文成公全集》,不久萌起了靜坐的念頭,于是又在坊間買了一本《岡田式靜坐法》來開始靜坐。我每天清晨起來靜坐三十分,每晚臨睡時也靜坐三十分,每日讀《王文成公全集》十頁。如此以為常。不及兩禮拜功夫,我的睡眠時間漸漸延長了,夢也減少了,心悸也漸漸平復,竟能騎馬競漕了。———這是在我身體上顯著的功效。而在我的精神上更使我徹悟了一個奇異的世界。從前在我眼前的世界只是死的平面畫,到這時候才活了起來,才成了立體,我能看得它如象水晶石一樣徹底玲瓏。我素來喜歡讀《莊子》,但我只是玩賞他的文辭,我閑卻了他的意義,我也不能了解他的意義。到這時候,我看透他了。我知道“道”是甚么,“化”是甚么了。我從此更被導引到老子,導引到孔門哲學,導引到印度哲學,導引到近世初期歐洲大陸唯心派諸哲學家,尤其是斯皮諾若(spinoza)。我就這樣發現了一個八面玲瓏的形而上的莊嚴世界。荏苒之間也就經過八年了,《王文成公全集》我在六年前已經轉贈了別人,靜坐的工夫近來雖沒有一定的時間實行,但是王陽明的影響卻是深深烙印在我的腦里,岡田氏在臍下運氣的工夫我是時時刻刻提醒著的,我的身體在同儕之中還算結實,我的精神在貧困之中也還見靜定,這和學習過靜坐恐怕是有一些關系。”最后,郭沫若先生在《靜坐》一節中對靜坐的方法和要領做了精要的講解。以我二十余年修習靜坐的實踐來看,郭沫若先生講的這個修習方法是切實可行的,對于辦公室工作人員或其他文職工作人員來說,靜坐的修習可能會比一些拳術和瑜伽更加適合,在休養身心方面,效果也許會更好。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按郭沫若先生所講的學練一下,持之以恒自有入處。
原文如下:“附論四、靜坐靜坐這項工夫在宋、明諸儒是很注重的。論者多以為是從禪來,但我覺得當溯源于顏回!肚f子》上有顏回“坐忘”之說,這怕是我國靜坐的起源!肚f子》上有許多顏回的學說,可惜被后人一概視以為寓言而忽視了。莊子我覺得是顏回的弟子,孔門的微言大義有一部分是從《莊子》傳下來的。這個事實我留待別的機會再論。靜坐于修養上是真有功效,我很贊成朋友們靜坐。我們以靜坐為手段,不以靜坐為目的,是與進取主義不相違背的。靜坐本有種種的方法,我現在就我自己的經驗來撮述幾條如下,以備有心靜坐的人采取。
一、呼吸:吸長而緩,呼短而促,宜行于不經意之間。
二、身體部位:端坐。頭部:直對前面,眼微閉,唇微閉,牙關不相接,不可緊咬。胸部:后背微圓,前胸不必開張,心竅部宜凹下,兩手叉置在大腿上。腹部:上腹凹下,臀部向后突出到可能的地步。腳位兩膝不并,可離開八九寸光景。
三、精神:全不可用力,力點宜注集在臍下,腦中宜無念無想,但想念不能消滅時亦不勉強抑制。
四、時間:以午后一二時為宜,至少須坐三十分鐘。地點不論,在事務室中也可,在電車中也可,隨處都可以實行。”
2023年5月10于晚香堂 |